西藏人文

追寻药师佛:藏医学的历史及源起

吴大真老师讲解花养女人

点击下方播放按钮

  而后来,经过边巴次仁先生的引荐,我又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著名的临床和外治专家索朗欧珠老师那里了解到,过去的甜茶之所以这么做,还包含着藏医学里的一个指导理论,也就是三因法则,讲的是人体出现健康问题,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表现的:一种原因是增盛,一种原因是衰减,还有一种原因是紊乱。比如一个人如果时常吃甜食,长期下去,身体里面糖分就会过量,产生疾病;而一点糖分都不摄取,那也是不行的,也会因为缺乏导致疾病;另外如果他一段时间过量地摄取糖分,一段时间又一点也不摄取,就会造成紊乱的状态,也会产生疾病。

  “人只在追求幸福,没有人说是在追求痛苦。但我们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是在追求痛苦,就像你喜欢喝甜茶,不断喝不断喝,嘴巴里是很幸福的,但你体内有可能就已经在开始种下疾病的种子。”边巴次仁先生用一杯甜茶所讲解出来的藏医药学知识,无疑是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的精彩案例,而后,他又向我讲述了很多这样类似的故事,并列举引荐了一系列现在仍在医界与学界活跃的藏医专家及学者老师们,成为我进入有着悠久历史及高深门槛的藏医药学,一个快捷而又可能的路径。

  人体胚胎学曼唐中的奥妙

  这是一幅描述人体胚胎发育全过程的曼唐。曼唐,也就是经过特殊工艺绘制而成的彩色藏医学挂图,或者说是专门反映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这幅曼唐,描绘了药王化身——古珠热白益西在传讲生育道理之时,论述和反映了人体胚胎,是如何从单细胞的卵子与精子的结合开始,逐渐发育成人的图形,以至最后分娩的全过程。可以说,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反映人体胚胎发育过程的一种认识。这也说明在还没有任何科学仪器,显微镜也没有发明的条件下,生活在地球第三极的藏族先民们,就已清晰认识到了人体胚胎发育所必备的条件,并以一周7天为单位,划分出38个孕期,然后胎儿便将分娩。图中对孕妇的妊娠反应、孕期注意事项以及分娩征兆的描述,同现代医学均比较接近。同时,还形象地概括了胎儿发育各种过程依次出现的鱼期、龟期以及猪期,与脊椎动物从鱼纲到爬行纲再到哺乳纲,即人类的进化顺序是相一致的。凡此种种,与现代医学的阐述与认识基本一致,令人不得不惊异万分。

  当我在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向藏医学历史研究的专家,著有《藏医药史论》(藏文版)的米玛副院长提出这个问题时,他首先肯定,这幅曼唐是反映藏医药学内容系列曼唐中的第5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幅曼唐的内容,取材于公元8世纪就已形成的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距今已超过1300年的历史,“但要问为什么那时候就能知道得如此清楚,这很难回答,也可以说是我们还未能解答的课题。那时候更别说显微镜,甚至连玻璃都还没有产生,只能说是当时的人们太聪明,太智慧了。当然也有人说,是和佛教的思维有关系,但我们还不能够得出结论。”

  对于这个问题,朗杰老师则认为:“《四部医典》上讲,这是神仙预言的,当然这是藏医学内容的一种呈现方式,或者说与佛教的一种紧密联系,但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是藏医学在经历多少年的实践当中所逐步形成的一种认知,或者说理论。比如说胎儿在形成后,刚开始身体上有很多细密的毛发,分娩以后毛发会很快退化消失,只剩下眉毛、头发等,但在母亲的子宫里,仍然有很多毛头的残留。人们最早对胚胎的发育认识,也有可能是来自于对动物及人类的各种观察。早期宗教活动中,有用动物作为祭祀品敬献神灵的习俗,此外西藏与内地,在丧葬习俗上有很大的不同,了解身体结构、特点的机会可能会比内地更早更多。比如天葬,过去我的老师,他认为病人是因为脑部疾病去世的,就会在天葬时特意去看一看病人的脑部结构。而在天葬之前,西藏还有过对死者进行解体的二次葬以及断尸葬等习俗,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藏医药学中人体胚胎学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而形成的。”

  同样就这个问题,我还求教过索朗欧珠老师,他则说,“这是因为最早编撰《四部医典》的宇妥宁玛·云丹贡布(习惯上称为老宇妥),他不是凡夫俗子,即便是,也是人中  之杰。一方面,他藏医药学的知识特别丰富,二是对佛法的修行达到了非常高的造诣与境界,三是有着通晓万物,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达人情这样的学识水平,所以才能有那样伟大的发现。”索朗欧珠老师还特意在纸上写下了《宇妥·云丹贡布赞辞》,边巴次仁先生为我们翻译成汉语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