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文

追寻药师佛:藏医学的历史及源起

吴大真老师讲解花养女人

点击下方播放按钮

  身是通晓五明的大成就者转世

  实是能够解决三邪诸病的药王

  集种种密诀于一身掌握,如莲花生大师那样

  无别之宇妥·云丹贡布足前我顶礼!

  “所以,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才能那么早地精确描述出胚胎发育的过程,这是最能与现代医学对照的一门科学。另外《四部医典》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内容,我们现在也搞不清楚,比如辣椒是热性的,苦瓜是寒性的,现代的温度计也是测量不出来的,但他却很清楚地知道,再如猪肉是寒凉的,鸡肉是温热的,甘青青蓝是寒性的,高山小米辣是热性的,这些秘密告诉了我们,但我们不一定能够解释清楚原因,我们能用好就够了,至于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解决不了。”最后,索朗欧珠老师和边巴次仁先生,特意这样补充。

  其实,藏医学中的传奇与精深,又何止一幅反映人体胚胎发育过程的曼唐,近代的考古发现证实,西藏历史上很早就进行了头部的开颅及缝合手术,另外根据各种典籍的记载,也很早就有过较为发达的外科手术经验,比如心脏的穿刺,眼科的白内障摘除,另外还有过精细的耳科以及复杂的骨科手术。只是传说到了牟尼赞普时期,一次他的母亲患病,请来医生救治,医生在实施心脏穿刺手术抽取积水时不幸失败,赞普的母亲最终死亡,牟尼赞普非常悲痛,从此下令禁止再使用大的外科手术。也许正是这道禁令,才制约了藏医外科手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另外,也或许由于佛教戒律中的一些要求与手术的观念相悖,从而导致了大型外科手术的禁用、废弃以及失传。

  但无论如何,正如已故的著名藏医措如·次郎大师所说,胚胎三期学说,是藏医生根据人体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概括出的,并在藏医学中,进行了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图画描绘。

  而藏医药学申遗的发起人,北派著名藏医,“水银洗练法”、“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院长尼玛次仁先生则告诉我们,仅在《四部医典》中,有关人体解剖的手绘图就已达300幅之多,至今翻阅,解剖之准确、脉络之清晰,仍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解剖图及后来所画的曼唐,为藏医的手术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藏文化博物院,还珍藏着100多件历史上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诊疗。而在自治区藏医学院的学校档案室里,也珍藏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藏医药学古籍、历史专著,同时也包括各种医疗和手术器械。

  藏医药的源头

  “虽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是药王,是我们藏族百姓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但现在有些说法,说他是藏医学的鼻祖,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藏医药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能追溯到非常早的远古时期,所以,只能说他是藏医学成为一门真正学科的学科奠基人,藏医历史上最出名的大师。”在与边巴次仁先生的交流中,他这样提醒我。

  自治区藏医学院的米玛副院长,也持这种观点,“我们说,藏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公元8世纪时的《四部医典》编撰完成,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但自青藏高原有藏民族先祖们的活动后,就有了藏医药学的简单实践,比如人类发现了火以后,就渐渐得出经验,懂得对一些食物进行加热和加温,进而懂得食用熟食。同样,有了人的生活,就必然会有疾病的产生。最早的生活环境、条件限制以及食用动物的生肉等,容易造成胃病和消化不良,所以医药知识在藏族的先民那里,就表现出来了,我们现在的谚语还这样说——雪域人间出现的第一种疾病,是消化不良,第一种药物,为白开水;第一位病人,叫希布,第一位医生,叫仓巴。希布,实际上就是人的意思,仓巴,后来被佛教的说法神话为了梵天,其实原本是人们的一位先祖。”

  就这样,经过一代代人的沿袭,高原人类对疾病逐渐得到了一些初浅的医学认识,并学会了治疗,比如人们慢慢学会了用酒糟来治疗外伤,用融化的酥油来止血,会把羊毛烧成灰烬来消炎,会用藏雪鸡来治疗感冒和眼疾,用麝香内服治疗胃病,用麝香外敷治疗跌打损伤等等。此外,还用松柏燃烧的烟雾净化空气、消除病毒,现在藏族百姓依在沿用的煨桑,正是起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