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真老师讲解花养女人
点击下方播放按钮
“在宇妥岗山那边一个地方,曾经有个由八部龙神聚合而形成的一个宫殿,但一位咒师下咒,给这些龙神身上撒下了青稞,所以他们浑身都是伤口。老宇妥祖父的祖父,由于医术高超,治好了这些龙神身上的伤患,于是这些龙神为了感激他,就要他去一座宝瓶一样的山下,山下有一座桥,要他去桥下从一只狗嘴里取来一只装满松石的人头。他取回这只人头后,回到家,将上面的珠宝取下,清洗干净后放到了屋顶上晾晒,这些松石珠宝多得铺满了屋顶,被当地一位名叫米玛的放牛娃看到,这位放牛娃惊异于这样的景象,于是就‘宇妥宇妥’地惊叫起来,这个家族的名字‘宇妥’也就由此而来了。”
作为老宇妥的出生地,今天的宇妥岗自然不缺少他的各种传奇,比如对面山坡上的邱桑温泉,里面有块名叫“面吉”的石头,自古生长着许多药材,是老宇妥的天然药箱,他时常在上面采药。此外,还据说他天赋异禀,3岁起就在父亲哲杰钦布的膝前学习藏文,听讲医理,研习医术。5岁时就能外出巡诊,为人开方治病。到了宇妥宁玛·云丹贡布15岁时,赤松德赞成为赞普,他被请到桑耶寺,与当时的四方名医及远方九太医,进行了精彩的医学辩论,他的医学能力得到赤松德赞的欣赏,他也由此进入吐蕃王室,成了赤松德赞的御医。
相传,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医术相当高明,一次赤松德赞患了眼疾,非常严重,让老宇妥为他诊治。检查后,老宇妥说:“赞普的眼疾的确严重,但病根不在您眼里,而在您的臀部,因为那里面长了一个尖角。”赤松德赞忙问:“这可如何是好?”云丹贡布说:“要想治好眼疾,得先治好臀部上的病根。如果您经常用手去揉揉臀部上的骨头,那个角就会消失,您的眼病也就不治而愈了。”赤松德赞按老宇妥的话办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眼疾果真好了。赤松德赞不解其中的奥妙,问道:“臀部上的犄角与眼疾有什么关系?”老宇妥笑答道:“陛下的眼疾,是因为经常用手擦眼睛造成的。我说您臀部长了犄角,让您用手去摸它,您自然不会再去擦眼睛。如此以来,您改掉了用手擦眼睛的坏习惯,眼疾也就自然而然地好了。”
赤松德赞的母亲,正是唐蕃联姻史中另一位著名的人物金城公主,据说金城公主进藏时,也带来了很多天文历算和医学方面的书籍。有说法称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藏医学名著《月王药诊》,便是由那些书籍编译而成的。另外,也有人认为《月王药诊》是经五台山僧人编著后传入印度,由汉文翻译成梵文,再由印度传入西藏,由梵文翻译成藏文的。无论如何,《月王药诊》都充分反映了藏医和中医、印度吠陀医学的历史渊源。《月王药诊》结合青藏高原的自然特点与人体体质,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生理、病理、疾病、药物及治疗方法,它收载的329种药物,绝大部分沿用至今。
25岁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便离开卫藏地区,为遍访名师,他的足迹遍布阿里、山南、康定等地,甚至远涉尼泊尔、天竺(印度)等邻近国家地区以及内地的五台山。为探索钻研医学,他广投名医,集百家之长,积累并掌握了众多医学原理,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赤松德赞为表彰他,专门封赏给他塔(今加查、朗县一带)、工(今林芝、米林等地)、娘(今工布江达一带)三地,作为医学科研的重要基地。
返回吐蕃后,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四处行医治病,广授名徒,培养医生,搜集民间验方,炮制成药,功绩卓著。他在中年的时候,来到今天米林县的扎贡沟内,创办宇妥宁玛·云丹贡布藏医学校,开创了藏医药历史上有组织、集体性授课学习,以及颁发相应学历学位证明的先河。史载,这里刚开始时,培养的学生就有数百人,后来甚至达到了上千名藏医学博士的规模。
这一时期,他以吐蕃医学为基础,博采汉地医学、印度吠陀医学、波斯医学所长,历经数年时间与心血编著的藏医学发展史上的巨著——《四部医典》(当时还称为《巴丹居悉》)已基本完成。《四部医典》的诞生,奠定了完整的藏医学理论基础,开创了藏医学完善的学术体系,成为藏文化的一块瑰宝。他被后世的藏族百姓,称誉为“医圣”、“药王”等。相传他活了125岁,公元832年才仙逝,被智慧仙女接引,白日飞升,直接进入了药师佛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