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文

追寻药师佛:藏医学的历史及源起

吴大真老师讲解花养女人

点击下方播放按钮

  四部医典

  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完成《四部医典》150多年之后,一个叫扎巴恩西的医生,在行医中因为使用穿刺手术,而致使病人死亡,所以他在内疚中四处捐资修建佛塔寺院,并在闭关修行中发愿,要找到一部经典,“让有病的人健康,让健康的人长寿,让长寿的人自在。”这时,莲花生大士在他的愿境中示现了,告诉他,的确有这样的一部典籍,就藏在桑耶寺乌策大殿的梁柱之间,催促他前去发掘。于是某天夜里,这个僧人去了桑耶寺,在大殿内找到了这部典籍,这就是由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编写出的那部《四部医典》的母本《巴丹居悉》。

  “当时,老宇妥编写的《四部医典》,母本,还没有现在的《四部医典》这样完善,《四部医典》是在他的基础上,经过200多年,13代人,5代传习者的共同努力,到了公元1126年,也就是宇妥萨玛.云丹贡布(习惯称为新宇妥)时期,经过新宇妥的补充、修订,以后又经过数代人的丰富与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米玛副院长解释,老宇妥的《四部医典》母本完成时,藏王赤松德赞很喜欢,但是并没有马上公开,而是在莲花生大士的建议下,作为伏藏藏进了桑耶寺。那是因为“虽然老宇妥写作《四部医典》的时候已经很出名,但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医学权威,他的著作一下子扩散开来,人们也未必能够马上接受。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观念受佛教影响,更加相信从印度或者内地传入的学术文化,反而藏族人自己的学术与文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很快吐蕃就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局面,或者说吐蕃王朝受到‘朗达玛’灭佛运动的影响,很多佛经和学术著作都遭到了毁坏,也正是这样一些原因,老宇妥的《四部医典》就给当作伏藏贮藏了起来。”

  扎巴恩西,是山南扎囊县境内出生的一位著名的伏藏师,也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历算家、医学家,找到《四部医典》以后,按照当时的宗教仪轨,仍然不能大面积公开,只能一次传给一个人。所以扎巴恩西最后把《四部医典》传给了他的弟子达玛扎。后来达玛扎又传给了他的弟子堆敦贡曲嘉。堆敦贡曲嘉是日喀则拉孜县境内的一名医学家,他从拉孜县境内到拉萨和山南取经、学习的过程中,在路上病倒了,很多医生都没有能够治好。后来在江孜县境内遇到老宇妥的第13世孙新宇妥,把堆敦贡曲嘉的病给治好了,为了报答,也为了将《四部医典》的知识得到更好弘扬,他又将《四部医典》的母本和学到的知识,都传授给了新宇妥。

  就这样,宇妥家族失落多年的《四部医典》,重又回归到了这个著名的藏医世家。而掘藏师扎巴恩西,在全藏各地修建的108座佛塔和经堂,其中今山南扎囊县境内著名的扎塘寺。《四部医典》现存最早的木刻版本,便是后人在扎塘寺刻版印刷的,因此被称为扎塘版《四部医典》,寺内至今还设有专门的药师佛坛城殿。

  新宇妥和他的先祖老宇妥一样,也是藏医学史上了不起的人才,据说8岁时便开始钻研大小五明,遍读身边各类藏医药学著作。新宇妥到了18岁那时,也开始像老宇妥那样到世界各地游学。据说短短几十年中,他曾6次赴印度寻医求学,并在菩提伽耶担任过许多博学者的上师。他在印度期间,不仅学习了《八支药方六十五解》等各种医学著作,还学会了密教里的修行方法。

  而在老宇妥到新宇妥这一历史时期,上部阿里著名大译师仁钦桑布,把印度和克什米尔大量佛教经典及医药学著作,由梵文翻译成了藏文带入西藏,著名的佛教僧人阿底峡大师,则受古格邀请入藏,后来到卫藏地区,带来了印度吠陀医学的重要医著《八支心要集》及其注释本《月光》,这都对丰富新宇妥的藏医药学知识,起到了不无裨益的作用。

  新宇妥回到西藏后,带领儿子和弟子,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充实、增补、改定了《四部医典》,丰富了老宇妥《四部医典》母本里的知识,统一了不同的看法,纠正了错误的观点,阐明了其中包含的深刻含义,还对行文进行了润色加工。在流传后世的《四部医典》里,还依稀能够见到新宇妥为儿子学习方便,用金粉写下的批注,以及为弟子学习方便,用红色颜料写下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