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2麻黄的主治功效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
1. 发汗解表
2. 宣肺平喘
3. 利水消肿
4. 散阴疽,消症结。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 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我曾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仅供参考。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钱之间。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三钱渐加至五钱,个别的还有时用到七、八钱,这时要配用生石膏八钱至一两半左右(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麻黄的用法用量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该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本品能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4麻黄的偏方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用治因感受风寒之邪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的伤寒表实。《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杏仁、甘草。用治感受风邪,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三方用于外受风寒之邪,内有郁热的表寒里热证。证见: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伤寒论》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本方治风寒束表,水饮内停的表寒里饮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本方用治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火,壅遏于肺的喘咳症。证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烦渴,面赤唇红,有汗或无汗,舌苔白或黄,脉滑而数者。《伤寒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麻黄、杏仁、薏茹仁、甘草。本方用治风湿在表的风寒湿证。证见:身痛,脉浮者。《金匮要略》曰:“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太枣。本方用治寒饮郁肺的哮喘病。证见:咳嗽、哮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吐涎沫,不得平卧。《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麻黄、附子、甘草。本方用治素体阳虚,感受风寒的表里俱寒证,或水肿,小便不利的虚寒证。证见: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伤寒论》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阳和汤(《外科全集》)
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本方主治阳虚阴寒的阴疽证。证见:患处漫肿无头,疼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的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眼风等证。近代有用治淋巴结核,腹膜结核,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见阳虚之象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本方用治伤寒表邪未解、兼有湿热黄疸者。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面目发黄,尿黄赤等。《伤寒论》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召赤小豆汤主之。”
通宣理肺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加减)
紫苏叶、葛根、麻黄、前胡、杏仁、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桔梗、黄芩。剂型:蜜丸,每丸重 9克:每服一丸;每片重0.55克:每服四片。淡姜汤或温开水送下。均日服二次。功效主治散寒解表,宣脯止咳。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气促,咽痒,痰稀,肢酸身倦,舌苔白润,脉浮滑等证。
冲和丹(发汗解热丸《六科准绳》)
麻黄、羌活、防风、荆芥穗、薄荷、细辛、川芎、白芷、苍术、当归。剂型:蜜丸。每丸重6克。服法用量:每服二丸,日服二次,淡姜汤或温开水送下。功效主治:辛温解表,发汗解热。主治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颈项强直,骨节疼痛,鼻流清涕,鼻塞身重,咳嗽气促。
麻黄的药理作用
1. 麻黄碱的作用
a.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 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麻黄碱在外周兴奋α1-肾上腺受体, 也激动中枢α1-受体引起中枢兴奋作用.皮下注射麻黄碱 50~100mg/kg 可显著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哌唑嗪和α-甲基-对位酪氨酸能拮抗麻黄碱的这一作用,而舒必利、普萘洛尔和利血平都不减弱麻黄碱对鼠自发活动的增强作用, 提示麻黄碱是作用于α1-受体,而不是作用于 DA 受体.麻黄碱能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 产生镇痛作用.
b.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 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如果迷走神经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对于心脏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但反复应用, 或一次应用很大剂量,易于产生抑制;也可能扰乱心律, 但较肾上腺素弱得多;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麻黄碱与洋地黄同用时, 则易引起心律紊乱.麻黄碱静脉注射对硬膜外阻滞所致心率减慢,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下降均有明显对抗作用.
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 脉压增大.给犬小剂量(0.01~0.2mg/kg)静注,其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注, 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压下降.麻黄碱静注0.1~3.0mg/kg,猫肺动脉平均压、收缩压、舒张压和脉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 且有效量依赖关系.麻黄碱的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 因此用于鼻黏膜肿胀,收缩作用既长, 且无继发性血管扩张作用;能使冠状血管扩张,增加冠脉流量, 与垂体后叶素合用于升压时,能克服大量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及心脏抑制.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 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著, 舒张压一般不降低.
麻黄碱对血管的作用是直接和间接作用的混合.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能直接与肾上腺素能α和β受体结合, 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亦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动物实验表明:麻黄碱的作用能被可卡因所减弱, 亦能被酚妥拉明阻断.
c. 对平滑肌的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特别是在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更为显著.实验表明:麻黄碱能有效地对抗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痉挛.其作用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较持久, 且口服有效.故常用于哮喘.麻黄碱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动, 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麻黄碱对动物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 被可卡因所增强.然而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曾用于缓解月经痛.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 足够量甚至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对夜间遗尿或膀胱括约肌无力小便失禁的病人, 麻黄碱亦可以消除其症状.麻黄碱能引起并增强小鼠输精管的自发性收缩,酚妥拉明可明显对抗麻黄碱的作用, 而利血平对此则无明显影响.
d. 其他:麻黄碱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 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还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较弱而不恒定.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 此时用麻黄碱 50~60mg 1.5~2小时后,汗液分泌比未用麻黄碱者更快更多, 而皮下注射麻黄碱的局部皮肤,并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 因此,麻黄碱的这种作用, 可能是中枢性的,而且麻黄碱有增加代谢率的作用.对六个正常成人注射硫酸麻黄碱50mg后, 代谢率较注射前增加14.2%;麻黄水浸膏及乙醇浸膏作用于致敏豚鼠肺切片,可抑制游离过敏原的量.
麻黄碱的作用属于混合型, 大部分是由于同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产生的直接作用,小部分由于促进介质释放的间接因素.麻黄碱反复应用时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作用迅速减弱,最后可完全无效, 经数小时后可以恢复,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机制中也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因素, 有人用离体家兔主动脉条进行实验,认为麻黄碱除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外, 对主动脉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体;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黄碱的急速耐受性与中枢调节有关,但破坏中脑外侧网状核后则无影响.
2. 伪麻黄碱的作用
a. 利尿作用: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用水、盐水及尿素后,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 但对麻醉狗则尿量反而减少,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肾炎之犬仍然产生利尿反应, 严重者则无利尿作用.一次静脉注射后,作用可持续30~60分钟.其利尿原理被认为是由于肾血管扩张而引起的肾血流量增加.因在利尿的同时, 肾体积也增大.
b. 对平滑肌的作用:伪麻黄碱的极稀溶液与麻黄碱一样,能兴奋交感神经而使支气管扩张;浓溶液因能麻痹肌肉, 也能使气管肌松弛;而中等浓度则使支气管收缩.
c. 其他:伪麻黄碱有轻微的兴奋血管作用;在升压作用、收缩鼻黏膜血管等的作用方面,麻黄碱最强, 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Ephetonin)次之,伪麻黄碱最弱.毒性也以麻黄碱最强(100%), 消旋麻黄碱次之(78%),伪麻黄碱最弱(56.5%).
3. 麻黄次碱的作用 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 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麻黄根浸膏静脉注射于猫及家兔亦有降压作用.
4. 麻黄挥发油的作用 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可被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所拮抗.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奈瑟双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它对流感病毒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给感染 A 型、PR8 型流感病毒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有治疗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肌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体温均有降温作用, 但麻黄挥发油作用不如松油醇明显.麻黄挥发油乳剂灌胃、肌注、腹腔注射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对发热病人也无发汗作用.麻杏石甘汤在鸡胚实验中对陕中 61-1 株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 主要是麻黄的功能,石膏、甘草、杏仁对麻黄的抗病毒作用并不表现协同.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麻黄的作用较强.
麻黄的食用价值
麻黄知识介绍: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等地。原植物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多生于沙质土壤中。8至10月间割取部分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
草麻黄茎草质,细长圆柱形,略扁,少分枝,直径1至2毫米,节明显,节间长2至6厘米,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至4毫米,下部约1/2合生成鞘状,上部2(稀3)裂,裂片锐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灰白色,反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外圈黄绿色,髓部暗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木贼麻黄茎草质,多分枝,直径1至1.5毫米,无粗糙感,节间长1.5至3毫米。膜质鳞叶长1至2毫米,下部约2/3合成生成鞘状,上部2(稀3)裂,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断面髓部略呈椭圆形。中麻黄,茎草质,分枝较多,直径1.5至3毫米,有粗糙感;节间长3至6毫米,膜质鳞叶长2至3毫米,下部约1/3全生成鞘状,上部3(稀2),先端锐尖,微反曲。断面髓部常呈感触状圆形。均以色淡绿或黄绿,内心色红棕,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为佳。
麻黄补充信息:该品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麻黄、蜜麻黄、麻黄绒、蜜麻黄绒、炒麻黄,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麻黄适合人群: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
麻黄食疗作用:该品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体轻宣散,可升可降。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温经通腠。主治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身疼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实邪壅肺,咳嗽气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麻黄食物相克:该品与辛夷、石韦相克。
麻黄做法指导:发汗、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重、无汗、脉浮紧为主要症状。用麻黄宣发肌腠,祛散风寒。常与桂枝、荆芥、防风同用,治疗感冒初起之表寒证。
2.用于感受风寒、肺气不宣的咳嗽气喘。麻黄能宣肺发,平喘咳,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哮喘。若兼有水湿内停,可配祛寒化饮的干姜、细辛、半夏,加强散寒祛痰止咳作用,如小青龙汤。如属肺热喘咳,可配石膏同用,以清泄肺热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是治疗有表证的水肿,借其发汗利水的作用以消水肿,常配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7麻黄的注意事项
①发汗力强,自汗盗汗者忌用;
②肺肾虚喘者禁用;
③本品能升高血压,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麻黄碱毒性较强,伪麻黄碱毒性较弱,后者在体内的代谢也甚慢。麻黄碱常用于发汗平喘,服用过量时,常发生烦躁、失眠等中枢兴奋症状以及血压升高等副作用。麻黄碱用于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有时可引起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
成人内服麻黄,其中毒量为30~45g。麻黄中毒的机制主要是:麻黄碱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化学传导物质的破坏减慢,从而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的影响尤为显著。
麻黄中毒,最初表现为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头痛头晕、耳鸣失眠、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口渴出汗、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严重者排尿困难、视物不清、休克、昏迷、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衰竭、心室纤颤而死亡。长期服用本品可成瘾。
麻黄的鉴别方法
1. 粉末微量升华, 得细微针状或颗粒状结晶.
2. 取麻黄酸性水浸液各1 ml,分别置2试管中, 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产生黄色沉淀;另管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 不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
3. 取酸水浸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 挥去乙醚,残渣用酸水溶解, 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铜铬盐),再加乙醚数ml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L-麻黄碱双缩尿反应).
4. 薄层层析
(1) 麻黄
(2) 麻黄
(3) 麻黄
(4) 盐酸麻黄碱
薄层层析:
样 品 液:取粉末1g,加水15ml,回流30分钟, 滤过.滤液碱化,用乙醚∶乙醇(8∶2)提取,脱水,滤过, 挥去溶剂,残渣加甲醇1ml溶解, 供试.
对照品液:取l-麻黄碱,用甲醇溶解成每ml含麻黄碱5mg对照品液.
展 开:硅胶G板, 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2∶1)展开,展距15cm.
显 色:0.5%茚三酮显色剂, 105℃烘烤,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